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

  • 产业链链主何以赋能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陈凯旋;张树山;

    在现代市场竞争已经由企业间竞争转变为产业链间竞争的背景下,发挥产业链链主的生态主导力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保障产业链稳定的重要举措。利用2010—2020年中国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和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产业链头部企业数量和投入产出关联系数界定产业链链主指标,探讨产业链链主对本地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链链主能够显著提升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提升作用在沿海地区、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链链主可以通过集聚渠道、成本渠道和创新渠道提升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深化了对产业链链主动力优势的认识,验证了链主企业能够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带动本地企业发展,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3年06期 No.244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双边关系如何影响企业进口产品质量升级?

    孙俊成;叶陈刚;贾瑞哲;

    积极扩大进口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如何促进我国企业进口产品质量升级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双边关系作为扩大进口贸易、提升进口质量的前提与基石,能通过提高企业利润、加剧市场竞争程度和降低国家进口贸易管制强度等机制对企业进口产品质量升级产生实际影响。在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数据库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高度精细化数据,构建国家关系-企业-产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双边关系改善对企业进口产品质量提升的正向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同时双边关系的影响作用也会随着企业性质、贸易方式、行业及进口来源国的异质性而存在差异。因此,进口产品质量升级可以通过双边关系的稳定与提升、与发达经济体及APEC成员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大力推动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价值链攀升等具体实践得到优化。

    2023年06期 No.244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文明城市评选能否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74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李兴锋;王力;

    文明城市评选是以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导向,以此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基于2003—2019年27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文明城市评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文明城市评选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试点非随机性、替换被解释变量、PSM-DID及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果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文明城市评选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空间视角下,文明城市评选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且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异质性视角下,文明城市评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因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及城市资源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2023年06期 No.244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 国内价值链分工能够提升企业的专利质量吗?——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

    刘磊;傅培霖;乔怡;

    “双循环”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有效路径。在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据库数据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了企业层面的国内价值链嵌入程度和专利质量,并实证检验了国内价值链嵌入对于企业专利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嵌入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质量,能够有效改善全球价值链嵌入带来的低端锁定效应。国内价值链嵌入通过创新动力提升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和融资约束改善效应三种机制发挥作用。从企业异质性来看,国内价值链嵌入对于内资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创新主导的高质量国内价值链。

    2023年06期 No.244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数字化转型能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微观证据

    杨烨军;石华安;宋旭光;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利用年报中数字化披露信息构建数字化转型指数,探索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显著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并且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均表明核心结论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能通过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和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调节效应表明,企业战略激进度与行业竞争度在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通过增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有助于开拓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非经济绩效研究的微观视角,为企业寻找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与思路借鉴。

    2023年06期 No.244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李涛;罗晓梅;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抑制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程度,特别是收入转移;从内部治理来看,数字化转型对内部控制质量低、组织协调整合能力差的企业的分类转移影响更显著;从外部监督来看,当企业受媒体关注较少、被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数字化转型对分类转移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此外,对于核心盈余小于0、净利润大于0、净利润大于0但核心盈余小于0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分类转移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推进数字经济治理效应和提升企业盈余质量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2023年06期 No.244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 “大气十条”政策如何重塑中心-外围产业空间布局?

    刘家民;马晓钰;赵斌;

    “大气十条”政策是改善空气质量、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选取2005—2019年2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大气十条”政策既是抑制生产性企业进入的阻力,也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的动力,且高铁开通和本土市场规模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大气十条”政策对外围地区的生产性企业进入和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随地理阈值上升抑制→促进→抑制→无影响的空间衰减特征。进一步地,生产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区位选址变化,形成中心“主服务、辅生产”和外围“主生产、辅服务”的产业空间布局,及形成明显的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差异。该研究为“大气十条”政策提供新的证据,也为地区内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间产业分工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2023年06期 No.244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 大数据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文本分析

    汪莉;张聪;汪亚楠;

    绿色技术进步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数据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选择的作用效果不断增强。采用我国2011—2020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Python软件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进行匹配与抓取,利用变异系数法处理上市公司年报关键词并构建大数据发展综合指标,采用绿色专利规模和绿色专利占比两个指标表征企业的绿色技术选择,实证检验大数据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选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能够显著优化企业绿色技术选择,绿色投资、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是其中的重要作用机制,该影响效应在区域、产权、管理者短视主义等多个维度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研究结论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改变样本时间范围、进行工具变量回归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激发大数据潜能和制定绿色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3年06期 No.244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数字经济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 数字经济、要素资源错配与企业产能利用率

    郑雪梅;邹粉菊;徐伟呈;

    产能过剩作为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顽疾,其优化问题迫在眉睫。针对中国产能过剩成因,无论是市场失灵造成的过度投资还是地方政府干预,究其根本是要素资源的错配。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数字经济是否可以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要素资源错配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基于这一问题,对2011—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产能利用率;(2)数字经济的发展只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民营企业、中小规模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3)调节机制显示,企业资本错配与劳动力错配弱化了数字经济的去产能效应。为有效化解产能,政府应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差异化制定政策。

    2023年06期 No.244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市公司的分析

    秦晓丽;侯跃;

    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以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以三批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规模较大及非资源城市的提升作用更明显;相对于国有企业,智慧城市建设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更显著;内部管理层能力与外部关注度的差异也会导致政策效果的异质性;中介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可通过节约成本、降低融资约束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探索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智慧城市建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起着非线性调节作用。

    2023年06期 No.244 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