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

  • 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机制研究

    李明明;陈晶;徐晓莉;朱富显;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提升是我国现阶段的首要工作之一,亦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基础。鉴于此,以2010—2022年我国地级市与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稳健赋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信息渠道、外部交易成本渠道与企业资源配置渠道是其三条重要路径。拓展分析表明,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强化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边际影响;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益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多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东部与市场竞争较强的地区。

    2025年02期 No.25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与县域经济增长: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王昊;曹颖轶;刘文;

    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是关乎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2007—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对县域经济数量增长与经济效率提升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通过加快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农业经营规模作为调节变量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相互替代,该政策在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的县域发挥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政策效果方可充分发挥。

    2025年02期 No.252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城市产业升级吗?——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潘海岚;闫伟男;刘贤铤;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倡议的实施为应对中国产业的技术升级转型、创新能力提升等提供了重要思路与策略。基于2008—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空间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显著的虹吸效应,可以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但对邻近地区有抑制作用。第二,异质性分析显示,“一带一路”倡议的产业效应在“一带”与“一路”沿线城市、城市产业类型、城市发展类型方面存在差异性。第三,在作用机制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开放发展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显著推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人力资本层面的虹吸效应和开放发展层面的溢出效应,并且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明显强于开放发展的溢出效应。

    2025年02期 No.252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碳市场价格机制如何驱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金晓雨;沈妮;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否通过价格机制驱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匹配企业税收调查与绿色低碳技术专利数据,采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检验碳价水平和波动对控排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碳价上升和波动性下降显著增加了控排企业的绿色低碳技术专利数量,碳价水平和变异系数每上升一个标准差,控排企业的绿色低碳技术专利数量分别增加89.8%和降低16.2%。这种影响仅限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而对非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无显著影响,且仅限于控排企业,未发现对非控排企业的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碳价上升和波动性下降导致的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增长,来自控排企业减少使用污染技术的生产规模,增加了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

    2025年02期 No.252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 大数据发展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实证分析

    袁天荣;张佩雯;姚远;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能有效促进数据资源的集聚共享、流通与应用,为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注入新动力。采用2008—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有效促进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可以通过推动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改善供需匹配、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来促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数字行业以及区域要素禀赋高的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促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提升的作用更强烈。研究结论为充分利用数据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2期 No.252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共同机构持股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研究

    谭本艳;陈友;

    环境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不少企业通过漂绿行为来粉饰自身环境责任表现。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可以服务企业绿色治理,当前机构投资者持有同行业多家上市公司股权越来越普遍,称之为共同机构持股现象。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究共同机构持股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持股会助长企业漂绿行为,恶化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并支持了共同机构持股的反竞争观。在压力敏感型共同机构投资者,非重污染行业与高市场化竞争地区,共同机构持股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助长效应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共同机构持股通过同盟势力和被研报关注渠道,对企业漂绿行为施加影响。上述结论表明共同机构持股是漂绿行为的驱动因素,并为监管者规范共同机构投资者行为、助力规范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意见指引。

    2025年02期 No.252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 中国宪法中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吴庚祐;

    中国宪法中的“建置”和“区域划分”均指不属于修宪行为的个别性行政区划变更事宜,二者在外延上互不交叉,但相互补充。1982年被首次写入中国宪法的“建置”和“区域划分”,虽然可以实现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变更决定权的横向配置目的,但是无意中失去了吸收新型个别性行政区划变更事宜的功能,并且刺激了部分行政区划变更决定权发生在宪法外的再分解及再配置现象。对“建置”和“区域划分”在中国宪法中的完善方案主要包括:一是将针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划分”事宜的行政区划变更决定权归还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是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增设针对“国家其他重大行政区划变更”事宜的行政区划变更决定权;三是将“建置”和“区域划分”两个范畴整合为“行政区划变更”一个范畴;四是制定“行政区划法”,以配套支持“建置”和“区域划分”的完善方案,并为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025年02期 No.252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数字经济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 企业家预期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市场竞争与环境不确定性视角

    杨仁发;黄锦涵;

    将企业家预期纳入企业行为理论的绩效反馈模型,以2006—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动机效应和资源效应的一致逻辑实证考察企业家预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探讨市场竞争和环境不确定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家预期会显著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家预期顺差越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企业家预期逆差越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低。(2)企业家预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在产权、生命周期和生产要素依赖属性方面存在异质性。(3)市场竞争在“企业家预期-企业数字化转型”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则在上述关系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将为政府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家预期,提振企业家信心,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供方向指引和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No.252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王儒奇;陶士贵;

    在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及霸权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下,工业机器人应用为增强制造业风险抵抗力提供了新动能。利用GMM-SL-SAR-RE模型对制造业韧性做出测度,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工业机器人应用可以增强制造业韧性,该结论在经寻找工具变量、更换变量测度方法以及剔除特殊样本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对东部城市、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的韧性强化效应更为显著。(3)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推动劳动力技能结构高级化、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促进工业结构多样化间接强化制造业韧性。(4)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和政府对科学研究重视程度的提升,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韧性强化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趋势。(5)进一步探索发现,工业机器人还会对邻近城市制造业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

    2025年02期 No.252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 农户数字素养何以影响数字金融行为响应——基于中西部五省份的证据

    张林;陈雪丽;刘秋伶;

    基于中西部五省1756户农户调查数据,首先构建农户数字素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农户数字素养水平,然后建立Probit、Poisson和OLS等模型实证检验农户数字素养对数字金融行为响应概率、响应广度和响应深度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门槛效应和个体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数字素养提升有助于促进其数字金融行为,与高级数字素养相比,基础数字素养对农户数字金融行为响应的影响更大;农户数字素养对数字金融行为响应的影响存在基于农户创业行为和风险偏好水平的传导机制。农户数字素养对其数字金融行为响应的影响存在基于数字素养的门槛效应,数字素养水平在跨越相应门槛值后对农户数字金融行为响应的影响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素养对农户数字金融行为响应的影响在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

    2025年02期 No.252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