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

  • 土地价格对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及其机制研究

    周建;叶梁;周杨雯倩;

    高技术企业是中国高技术产生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土地及其价格是影响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土地价格对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产出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机制,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发生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从土地生产要素的角度为当下中国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进而保障中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基于2009—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回归及中介效应研究了两类不同土地价格变化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渠道。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价格对于高技术企业创新均具有重要影响,但二者呈现出差异性影响机制,它们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分别表现出倒U型和U型的特征。(2)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高技术企业研发总支出(包括来源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支出)是土地价格作用于创新产出的部分途径,而科研人员的就业是土地价格影响高技术企业创新的主要渠道。因此,通过提高研发人员的收入以保障相关人员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2020年06期 No.22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投资效率测度、时空演进及其收敛性研究

    杨飞虎;张玉雯;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外部性要求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提供有力保障,公共投资效率事关新型城镇化优劣成败。通过熵-均值标准化法测度新型城镇化指数及公共投资指数,并运用DEA模型测算公共投资效率。进一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投资效率进行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分析,结果表明:(1)泰尔指数显示区域差异总体表现为先减后增,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2)核密度图中函数连续左移,公共投资效率逐年下降,但总体差异有缩小趋势;(3)马尔科夫链分析中公共投资效率区域差异显著,长期内向低水平收敛态势明显;(4)收敛分析验证了公共投资效率存在条件β收敛。在此基础上,建议严格把控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投资力度,全面完善公共投资政策,加强新型城镇化公共投资项目评估,以发挥公共投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0年06期 No.226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农村土地财产价值能提高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吗?——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民工的实证分析

    周宁;石奇;陆雨卉;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加快农业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平稳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19年南京财经大学"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组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离散选择模型和线性概率模型,测量农村土地财产价值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土地财产绝对价值对提高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影响有限。进一步构造土地财产价值购买力指数,发现与农民工购买力相关的农村土地财产价值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城镇落户意愿。将土地财产价值与农民工城镇基础生存和生活支持力度挂钩,研究其对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影响,为推动江苏省农民工户籍城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0年06期 No.226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产业政策、政府补贴与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基于东北地区的DID模型检验

    李婉红;刘芳;谷月;

    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7842家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产业政策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并探讨政府补贴的传导效应。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产业政策通过政府补贴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影响,其传导效应在东北三省存在异质性。因此,东北地区应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装备制造业资源配置等方式提升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效率。此外,还需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大对装备制造业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优化政府财政投入结构,引导资金流入新兴产业,以推进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

    2020年06期 No.226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中国文体娱产业产出的地区差距、TFP及其收敛性

    金汉信;

    以2005—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解和收敛性检验方法考察了省(市、自治区)文体娱产业TFP贡献及其收敛模式,并将其与税收的收敛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资本存量增长、供需错位和要素错配使TFP下滑,也使TFP成为文体娱产业存在产出差距的决定因素;文体娱产业已经出现马太效应,加上制度约束和省域间改革开放、创新体系、经济与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加剧了TFP增速差距;落后地区可通过创造产业发展趋同所需的条件实现赶超,但难度不断加大。要实现文体娱产业全面均衡发展,一是发挥规划和品牌的引领作用,推进供需结构升级;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三是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构建新型区域创新体系;四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激发内生动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20年06期 No.226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 高管饥荒经历、创伤心理与国有企业杠杆率

    张兴亮;刘芸;

    既有研究将国有企业杠杆率高企归结于预算软约束和政策性负担,但企业高管作为企业财务政策的决策者,其个体特征对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影响也应予关注。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和创伤心理学等理论,研究企业高管饥荒经历所带来的创伤心理是否对其服务的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产生影响。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高管早年饥荒经历所带来的创伤心理使高管趋向形成保守的性格,从而其所服务的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水平显著更低。在考虑区域因素的调节作用后发现,就职于中西部国有企业的高管,其饥荒经历抑制企业杠杆率的现象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饥荒经历能抑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研究结果对于去杠杆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优化国有企业杠杆率有一定启示意义。

    2020年06期 No.226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知识积累倾向与民营企业内生性成长的实证研究

    翁士增;

    运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知识积累倾向与民营企业内生性成长的研究框架。基于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调查数据,在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探讨了知识积累倾向对民营企业内生性成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积累倾向正向影响民营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而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又各自正向影响民营企业的内生性成长;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在知识积累倾向与民营企业内生性成长之间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要营造知识共享氛围,加快共享知识开发,增加知识积累;发挥知识共享功能,提高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加强共享知识管理,实现内生性成长。提出了基于研究结果的政策建议,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0年06期 No.226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开放经济与对外贸易

  • 对外直接投资、结构转型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汪克亮;许如玉;赵斌;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各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深入探讨对外直接投资(OFDI)、结构转型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O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结构转型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OFDI与结构转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协同提升效应。OFDI、结构转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时空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当OFDI为门槛变量时,结构转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起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基于以上结论,中国应当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助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2020年06期 No.226 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国际价值链分割是否阻碍了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马晴晴;张同斌;

    主要研究国际价值链分割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使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国际价值链分割是否阻碍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进行验证。主要结论为,以国际价值链分割为中介,中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上游度→国际价值链分割→上游度"途径打破了价值链分割深化与行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实现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提升,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并未沿着这一循环累积途径实现向中高端水平的迈进。根据研究结果,相应政策建议为,应使用研发创新补贴激励政策缓解制造业的融资约束问题,积极寻求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摆脱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发展的结构性封锁,进而实现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

    2020年06期 No.226 8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影响中国口岸流通功能的因素分析——以“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圈定省份的口岸为例

    宣昌勇;何计文;李玉成;

    以"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圈定省份的口岸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流通功能基本现状的基础上,运用TOPSIS法、个案聚类法与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影响中国口岸流通功能的因素。结果表明:口岸所在城市的行政等级、口岸"单一窗口"建设水平、港口代际、口岸所在城市的外贸依存度是影响海运口岸流通功能的重要因素。口岸所在城市的行政等级和口岸的飞行区等级是影响空运口岸流通功能的重要因素。在陆运口岸上,区位条件是影响其流通功能的核心要素。据此,海运口岸流通功能的提升应走提质增效之路,以智能化改造、"放管服"改革和发展临港经济等为着力点,提升其流通功能;空运口岸应以扩大中小型机场规模、增加中小型机场航线密度和航班密度及发展临空经济为着力点进行流通功能的提升;陆运口岸应以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合作为重点进行流通功能的提升。

    2020年06期 No.226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