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张为付;
全球性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小麦生产布局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1978—2019年中国29个小麦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小麦种植面积、产量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重心变迁的影响;结合IPCC第六次气候报告,进一步利用反事实分析方法,预测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得出:小麦生产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方向演进;日照时数正向促进了小麦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演进,气温和降雨量对小麦生产重心布局变迁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研究期内气候变化对小麦的综合减产效应为2.68%,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小麦减产最大达18.14%。应处理好小麦生产重心南移与种植带北移的矛盾,加强培育小麦耐热品种,并尽早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负面影响。
2023年02期 No.24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庄德林;聂晓欣;商玉萍;李楠;
基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以2008—2019年间发生在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85752件城际发明专利转让事件为研究样本,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和多期DID模型,评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际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城际技术转移,且可通过市场化效应、知识产权保护效应、城市联通效应进行正向调节。(2)在市场规模效应、政府创新驱动效应和技术差距效应的影响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东部地区城市、南方地区城市和中心城市城际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更强。(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转移效应存在空间地理距离衰减特征,有效空间半径为900千米,最优空间半径为400千米。因此,中国应完善全国信息技术交易平台,解决科技成果定价的难题,健全人工智能技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2023年02期 No.240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李娅;侯建翔;
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空间格局。通过将产业的异质性与数字产业政策纳入分析框架,研究数字技术对产业空间布局的重塑机制和内在机理。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DM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影响了产业的空间分布,但影响效应在不同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即在促进制造业分散的同时强化了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此外,数字产业政策在促进当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通过影响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弱化了数字技术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下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经验支持,也为数字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3年02期 No.240 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