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

  •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解释

    陈鸣;王志帆;陈峰;

    利用新经济地理学中核心-边缘(CP)模型,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4年两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结果表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客观上产生了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的效果,但也受到城乡收入差距因素的制约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即只有当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且超过一定门限值时,这一作用才呈现正向的促进效果;反之,则有可能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各子维度对劳动力转移的不同影响效应,通过关键维度识别,更细致地解释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异质性影响。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3年04期 No.242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 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非对称影响

    毛泽盛;郗静;

    中国市场利率调控已由直接调控转变为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引导性调控,后者的关键在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及其作用的传导。运用EGARCH模型、VECM模型从市场性、稳定性、基础性等层面对我国三大货币市场利率进行分析,筛选出基准功能最佳的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并借助非线性自回归滞后分布(NARDL)模型就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否受公开市场操作非对称影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全国银行间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在市场性、稳定性、基础性方面表现最佳,适合充任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2)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不同期限的回购操作利率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都存在非对称影响;(3)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对回购操作利率的波动冲击是一个非线性持久响应过程。

    2023年04期 No.242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 国家高新区提高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与效果研究

    谢理;陈长石;

    国家高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之一,有助于提高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基于2003—2015年中国城市数据,以国家高新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知识生产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系统评价了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技术创新的政策效果以及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创新投入要素的情况下,国家高新区对知识生产的直接促进作用不明显,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则非常明显;园区竞争和通勤距离是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家高新区能够促进创新要素集聚,间接地促进城市知识生产;国家高新区有助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技术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2023年04期 No.242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是否促进了城市创新?

    程进;李沛东;

    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意义非凡,其中城市创新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1998—2013年中国23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数作为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基于中国加入WTO后获得美国授予的永久正常贸易伙伴关系(PNTR)地位这一准自然实验框架,使用倍差法,研究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城市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从影响机制来看,出口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促进城市创新的重要渠道;(3)相较于内陆城市而言,沿海城市的创新能力受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的促进作用更大。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论对于中国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04期 No.242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 药品“零加成”改革与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提升——基于中部某省试点公立医院的实证研究

    李静;常江;路伟;

    药品“零加成”政策是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也是新时代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2013—2018年中国中部某省272家公立医院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药品“零加成”改革对公立医院服务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药品“零加成”改革明显促进了公立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其中对二级公立医院的影响尤为明显。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药品“零加成”改革主要通过增加医护人员的收入以及降低药品采购成本推动公立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药品“零加成”改革的效果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以及处于该省不同地区的公立医院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综合医院以及该省南部地区的公立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以上结论为中国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

    2023年04期 No.242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 农产品直播电商中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群体效应的视角

    李光明;常丽婷;

    农产品质量的隐蔽性、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公益性以及直播的高互动性特征使得消费者在农产品直播电商中与群体的互动更加频繁,更容易受群体影响。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将农产品直播电商视为一个社会场景,解析其中的群体效应及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运用调查法获取数据,并运用层次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效应和规范效应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消费者的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分别在群体效应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消费者对农产品直播电商的介入程度显著负向调节信息效应与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结论对于现有直播电商的研究是一个有益补充,也对促进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023年04期 No.242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提高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

    宋清华;吕泰亨;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以碳减排为主要目标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以2008—2020年全部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与企业所在城市匹配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个传导机制提升了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应完善对试点城市的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现重污染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04期 No.242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 数字经济、绿色创新与“双碳”目标——“减排”和“增效”视角

    胡汉辉;申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而数字经济以数字和信息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着全面的促进作用。基于“减排”和“增效”视角,使用量化的城市层面2011—2018年数字经济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有如下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助力碳排放量降低和碳生产率提升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且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在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弱。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绿色创新推动碳排放量降低和碳生产率提升。据此,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化的数字经济模式和释放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力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2023年04期 No.242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数字经济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 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实现益贫式增长?——基于中国流动劳动力的微观视角

    赵锦春;范从来;

    解决相对贫困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相对贫困的关系有助于充分释放数字普惠金融的共同富裕红利。以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界定相对贫困流动劳动力群体,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劳动力相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实现流动劳动力的相对益贫式增长,其核心机制是带动非农劳动密集型就业,也呈现出制造业收入提高及服务业就业扩大的行业差异。在“宽带中国”与城乡融合试点城市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分配改善效应更强,其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农业与服务业中的年轻流动劳动力增收效应更明显。建议强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非农产业深度融合,建立非农劳动力就业促进机制,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效能。

    2023年04期 No.242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外溢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

    韩国高;任荣;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2009—2018年中国280个城市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作为外生政策冲击,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DID)深入考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在一系列模型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研究结论仍成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会缩小邻近地区的经济差距。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外溢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并且在沿海地区和规模较大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塑地理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启发。

    2023年04期 No.242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下载本期数据